“您好!”“請坐!”這是北京婦產醫院婦科腫瘤科主任吳玉梅接診每位患者時必說的兩句話。坐到吳玉梅的診室里體驗她一天的工作,記者發現,醫生只要真心地付出,一個微小的細節都會成為緩和醫患矛盾的有力工具,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巨大作用。
  一句問候拉近距離
  “以前也常到醫院看病,醫生們有時忙得都沒時間抬頭看我們一眼,一邊低頭寫著上一個病人的病歷,一邊問下一個病人‘哪裡不舒服?’吳大夫是我遇到的唯一一個,每次看病都微笑著向病人問好的醫生。”一位患者這樣告訴記者。記者在吳大夫身旁坐了一上午,吳玉梅把這兩句話不厭其煩地向病人說了一遍又一遍。“這已經是我多年來形成的習慣了。病人很不容易,排了好幾個小時的隊終於坐到了診台前,滿懷著期待,希望大夫能細細地問問自己的病情,如果我面無表情地直接問病情,開單子,患者一定會覺得心裡很失落。醫患之間其實是平等的關係,但相對來說患者是弱勢群體,一句問候可以表現出我對她的尊重,兩者之間的距離一下子就會拉近很多。我們總說醫患矛盾難以解決,其實有時候只需要一句話或者一個動作,就能讓患者感受到一股溫暖。”吳玉梅說。
  出診不喝一口水
  吳玉梅有兩個助手,每進來一位病人,一位助手首先詢問病情,填寫病歷,緊接著由吳玉梅為患者檢查,並將處方口述給另一名助手,這名助手麻利地在電腦上開出各項檢查申請、處方,併為患者預約下一次的門診。三人默契的合作讓吳玉梅的工作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等候的病人實在太多,吳玉梅將每一個環節都安排得緊湊而合理,病人上下檢查台的時候都要整理一下衣物,就這麼幾秒鐘的時間,她也要趕緊見縫插針地詢問一下下一位患者的病情。遇到行動不靈便的病人,她還會貼心地對護士囑咐一聲“幫她穿一下衣服。”
  吳玉梅的記性特別好,“主任你好,好久不見了!”“是啊,有5年多了吧?”不少病人都是吳玉梅曾經看過的病人,隔了很長時間再來找她就診,吳玉梅還能清楚地記得她們每個人的情況。而能做到這些,就是源於對患者的用心。
  從早上8時開始,吳玉梅坐在桌前就一直沒有動過。記者發現了一個小細節,她的桌上連一個水杯都沒有放,“我的桌上從來都沒有水杯,出門診的這一天,我不在診室里喝水,這樣就不會頻繁地上廁所,可以節省不少時間。”這一上午下來,吳玉梅沒喝一口水,沒出過一次診室的門。
  掛號超出規定四五倍
  吳玉梅的門診向來特別火爆,按照醫院的規定,她的號源大概是每天30個,但這遠遠滿足不了病人的需求。記者看到,就在吳玉梅出診的時候,不時有沒掛上號的病人敲門進來,忐忑不安地問她能不能幫忙加個號,而此時她的病人已經排到下班也看不完了。就算這樣,吳玉梅也總是爽快地答應她們。她每次出門診實際看的病人都在100個以上,最多的時候看到了160多個,加班到晚上7點以後早就成了家常便飯,不加班反倒成了新鮮事。吳玉梅也出特需門診,在普通門診掛不上號的病人,她原本可以勸她們去掛昂貴的特需號,但吳玉梅卻從來不這樣。吳玉梅告訴記者:“我的病人裡頭70%以上都是外地人,她們不遠千里慕名而來,往往還不知道北京已經實施了預約掛號的制度,大部分號源已經通過電話或網絡被掛出去了,還是興衝衝地一大早跑到醫院排隊掛號。如果當天看不上,她們就要在這裡等上好幾天,我實在於心不忍,只要能加,就不會拒絕她們。”
  記者來體驗的這天,吳玉梅下午還要趕去參加醫管局的一個重要會議,看完上午的最後一個病人,她連飯都沒來得及吃一口就匆匆忙忙地趕去開會了,會議結束,又馬不停蹄地回來繼續看剩下的病人。這一天下來,她堅持看到了150個病人。晚上7時下班的時候,護士長給她端來一碗麵條,原來,這天正是吳玉梅的生日。她自己甚至從來沒想過這天要為此抽出一點時間小小地慶祝一下。
  本報記者 代麗麗 J205  (原標題:為省時間滴水不進 一天看病150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tlikfkl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